【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医学职称正高考试宝典2024医院药学高级职称(正高)真题试卷(F0),更多医院药学(正高)主任药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过度治疗用药包括
A. 无指征盲目补钙
B. 滥用抗菌药物
C. 滥用糖皮质激素
D. 滥用白蛋白
E. 滥用肿瘤辅助药
2. [单选题]下面选项中,胁痛和胃痛的区别是( )
A. 胀痛
B. 刺痛
C. 口干
D. 隐痛
E. 疾病部位不同
3. [单选题]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
A. 为阳邪,其性炎热
B. 为阳邪,其性开泄
C. 为阳邪,伤津耗气
D. 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 为阳邪,其性炎上
4. [多选题]有胃肠促进作用的止吐药是
A. 甲氧氯普胺
B. 多潘立酮
C. 奥丹西隆
D. 西沙必利
E. 氯丙嗪
5. [多选题]下列关于《中国药学文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82年创刊
B. 以双月刊出版发行
C. 以文摘、题录等形式报道
D. 以计算机化的中英文药学文献数据库为基础
E. 最常用的国内药学文摘
6. [多选题]注射剂中延缓主药氧化的附加剂有( )
A. pH调整剂
B. 等渗调节剂
C. 抗氧剂
D. 金属离子络合剂
E. 惰性气体
7. [多选题]以下降糖药应用正确的是
A. 正规胰岛素主要用于重症及抢救时
B. 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病人用格列喹酮
C.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用于重型病人已摸清胰岛素剂量者
D. 2型糖尿病有胰岛素抵抗者用曲格列酮
E. 肝功能不全者选用二甲双胍
8. [多选题]对于药物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些容易水解的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都能使稳定性的增加
B. 在制剂处方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盐所带入的离子,对于药物的水解反应减少
C. 须通过实验,正确选用表面活性剂,使药物稳定
D. 聚乙二醇能促进氢化可的松药物的分解
E. 滑石粉可使乙酰水杨酸分解速度加快
9. [多选题]属于但热不寒的有( )
A. 壮热
B. 身热不扬
C. 潮热
D. 骨蒸劳热
E. 五心烦热
10. [多选题]医师用药咨询的内容包括
A. 新药信息
B. 合理用药信息
C. 治疗药物监测
D. 药品不良反应
E. 禁忌证
11. [多选题]经过大椎穴的经脉是( )
A. 足阳明经
B. 足太阳经
C. 手太阳经
D. 手少阳经
E. 手阳明经
12. [多选题]药物经济学评价对象包括
A. 药物治疗方案与社会服务项目关系
B. 药物治疗方案与手术治疗方案关系
C. 药物治疗方案与药物预防方案关系
D. 手术治疗方案与社会服务项目关系
E. 不同药物治疗方案
13. [多选题]阿托品可
A. 引起骨骼肌松弛
B. 引起内脏平滑肌松弛
C. 治疗青光眼
D.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E. 抑制汗腺分泌
14. [多选题]胞磷胆碱的药理作用是
A. 促进胆碱能神经合成ACh
B. 抑制中枢ACh的水解
C. 增加脑组织血流量
D. 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
E. 兴奋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15. [多选题]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可达到
A. 提高用药依从性
B. 增强药物疗效
C. 减少和规避药品不良反应
D. 降低给药剂量和节约医药资源
E. 顺应人体生物节律的变化,充分调动人体内积极的免疫和抗病因素
16. [多选题]对脑出血患者的一般治疗有
A. 一般卧床休息2~4周,蛛网膜下隙出血应绝对卧床4~6周
B. 保持气道通畅
C. 有意识障碍、缺氧现象患者给予吸氧
D. 定期翻身、肢体被动活动、气垫床等措施防治压疮
E.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吸痰
17. [多选题]以下有关"循证医学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循证医学即证据医学
B. 循证医学即求证医学
C. 循证医学即实证医学
D. 循证医学即求实医学
E.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
18. [多选题]按分散相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特性将剂型分为( )
A. 混悬液型药剂
B. 无菌溶液型药剂
C. 胶体溶液型药剂
D. 真溶液型药剂
E. 乳浊液型药剂
19. [多选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若需往输液瓶中加药时应当做到:
A. 检查应加药品的名称、浓度、剂量和使用方法
B. 在洁净室先将药液抽吸到注射器内
C. 将注射器放在治疗盘内携至病床边
D. 将输液瓶从输液架上取下,瓶口朝上,消毒瓶口后,用注射器将应加药液注入,摇匀输液瓶内的液体后,将输液瓶口朝下重新挂到输液架上
E.
若需往小壶内加药,在消毒小壶调节孔后,左手折紧小壶上方的输液管,右手将调节孔打开,将注射器针梗伸入调节孔内,缓慢地向小壶内注入药液,防止速度过快药液溢出。加完药液后,关闭调节孔,松开小壶上部输液管
20. [单选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以平为期,而不可过"。这反映了中医治则中的( )
A. 未病先防
B. 已病防变
C. 扶正和祛邪
D. 同病异治
E. 治病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