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职业卫生卫生副高高级职称考试试题在线模考(O3),更多职业卫生(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长期接触铅主要引起
A. 神经系统损害
B. 造血系统损害
C. 免疫系统损害
D. 运动系统损害
E. 泌尿系统损害
2. [单选题]硫化氢具有
A. 特殊臭味
B. 大蒜气味
C. 苦杏仁味
D. 臭鸡蛋味
E. 氨味
3. [单选题]预防苯中毒的根本性措施是
A. 改革生产工艺,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
B. 作业环境定期监测
C. 通风排毒
D. 实施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4. [单选题]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 )
A. 手阳明大肠经
B. 手少阴心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厥阴肝经
E. 足阳明胃经
5. [单选题]在某项关于吸烟和肺癌的研究中,某医师认为年龄是混杂因子,这里的混杂因子是指
A. 与研究的疾病有联系的因子
B. 与研究的疾病没有联系的因子
C. 与研究的疾病和暴露都没有联系的因子
D. 与研究的疾病和暴露有联系的因子
E. 上述都不对
6. [单选题]关于放射卫生的监督对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放射工作单位
B. 从事生产使用的个人
C. 从事生产销售的个人
D.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
E.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仪器
7. [单选题]二项分布应用的变量是
A. 数值变量
B. 定量变量
C. 等级变量
D. 二分类变量
E. 多分类变量
8. [单选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通过
A. 食物
B. 水体
C. 土壤
D. 空气
E. 食物链
9. [单选题]寿命表10岁者期望寿命取决于
A. 10岁前各年龄组的人口死亡率
B. 10岁后各年龄组的人口死亡率
C. 10岁组的人口死亡率
D. 10岁及10岁后各年龄组的人口死亡率
E. 以上都不对
10. [多选题]肿瘤治疗中"扶正"的"正气"主要包括( )
A. 免疫功能
B. 睡眠功能
C. 某些遗传的本质
D. 机体对有害因子的防御功能
E. 促进生长发育
11. [多选题]关于铅中毒时出现的铅线,下列哪些描述不正确
A. 多见于门齿、犬齿牙龈内外侧的边缘处
B. 呈宽约1mm的蓝黑色线带
C. 放大镜下可见点状颗粒集合,有时有斑块状
D. 口腔卫生与沿线无关
E. 铅线位于磨牙
12. [多选题]以下哪些情况提示存在家族聚集性
A. 某些数量性状如血压水平等,若亲属对之间的相关大于非亲属对
B. 比较患者亲属与对照亲属中研究疾病的患病率或发病率,前者高于后者
C. 比较患者亲属与一般群体所研究疾病的患病率或发病率,前者高于后者
D. 患者亲属所研究疾病的患病率或发病率随亲缘级数的降低而降低,如Ⅰ级亲属>Ⅱ级亲属>Ⅲ级亲属
E. 以上除D外,其余都提示有家族聚集性
13. [单选题]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称
A. 室深系数
B. 采光系数
C. 日照系数
D. 窗地面积比值
E. 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比值
14. [单选题]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剂量分组的原则为
A. 一般分3组,不用设计对照组
B. 一般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溶剂)对照组
C. 一般至少应设5个剂量组
D. 高剂量组应有大多数实验动物死亡
E. 低剂量组实验动物也应该有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15. [单选题]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4-1996)不适用的场所是
A. 茶座和咖啡厅
B. 影剧院
C. 录像厅(室)
D. 图书馆
E. 音乐厅
16. [单选题]净水器卫生安全性评价浸泡水水质卫生指标包括
A. 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B. 感官性状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C. 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D. 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E. 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17. [单选题]患者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心悸,健忘,神疲,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为( )
A. 补气活血,镇惊安神
B.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C.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D.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E. 以上均不是
18. [单选题]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是( )
A. 镇肝熄风汤
B. 大定风珠
C. 补阳还五汤
D. 羚角钩藤汤
E. 天麻钩藤饮
19. [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化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风俗习惯对健康只会产生不利影响
B. 教育通过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来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健康
C. 宗教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D. 风俗习惯对人们健康的影响非常广泛
E. 教育属于一种规范文化,对人群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20. [单选题]劳动卫生学的基本任务是
A. 检测、评价和消除不良劳动条件
B. 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
C. 监护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
D. 监测和改善不良劳动条件
E. 鉴别和消除不良劳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