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血液学检验卫生正高高级职称2024优质考试试题(F4),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目前认为再障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
A. 免疫机制异常
B. 遗传倾向
C. 造血干细胞异常
D. 造血微环境缺陷
E. 物理因素
2. [多选题]下列属癌基因(onecgene)的是( )。
A. p53
B. N-ras
C. bcl-2
D. N-myc
E. c-erbB-2
3. [多选题]关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是一种白血病组织在造血组织中无限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
B. 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中老年人
C. 其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D. 很少出现高尿酸血症及睾丸白血病等并发症
E. 其化疗后完全缓解率较高
4. [多选题]下列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的特点的是( )。
A. 白细胞数增多或正常
B. 骨髓无特异性改变
C. 血中单核细胞增多
D. 骨髓象中可见异形淋巴细胞
E. 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不增多
5. [多选题]以下有关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罕见的冷反应性自身抗体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以全身或局部受寒冷刺激后突然发生大量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C. 患者血清中存在D-L抗体
D. D-L抗体属IgA
E. 冷热溶血试验阳性是确诊该病的依据
6. [多选题]PAgT试验质量保证要求
A. 选用枸橼酸盐抗凝剂
B. 选用EDTA抗凝剂
C. 采血顺利,避免产生气泡
D. 试验前十天必须停用抑制血小板药物
E. 注意诱聚剂的质量和浓度
7. [多选题]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WHO分类,2008)的是
A. Sezary综合征
B. 脾边缘带淋巴瘤
C. 多毛细胞白血病
D.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E. 蕈样霉菌病
8. [多选题]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多见于下列哪些疾病 ( )
A. 感染性疾病
B. 免疫性疾病
C. 瘀血性疾病
D. 血液系统疾病
E. 类脂质沉积类疾病
9. [多选题]血清标本测钾8.0mmol/L,临床反映患者无高钾症状,可能是下述哪些原因引起的假性增高
A. 溶血
B. 标本分离血清后置冰箱
C. 标本未分离血清,放置室温时间过长
D. 患者静脉输KCl,同侧手臂抽血
E. 轻度黄疸标本
10. [多选题]总铁结合力升高,见于
A. 肾病综合征
B. 肝硬化
C. 恶性肿瘤
D. 红细胞增多症
E. 缺铁性贫血
11. [多选题]白血病原始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 )
A. 细胞大小差别较大,细胞形态不规则
B. 胞质内细胞器的数量和形态变化较大
C. 胞质内一定有Auer小体的出现
D. 核的形态不规则,常有核畸形
E. 胞核内有特殊结构的出现
12. [多选题]下列物质中参与血小板粘附的有 ( )
A.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B. Fn
C. Fg
D. 血管平滑肌
E. 胶原
13. [多选题]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指标有
A. 染色体的相对长度
B. 臂率
C. 着丝粒指数
D. 随体
E. 核型
14. [多选题]调控细胞周期的细胞内因素有( )。
A. cAMP/cGMP
B. 生长因子
C. 多胺
D. 癌基因
E. 抑素
15. [多选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生理特点
A. 血小板聚集
B. 病理性凝血酶生成
C. 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
D. 微血栓形成
E. 原发性纤溶亢进
16. [多选题]以下促进DIC发生的因素包括( )。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抑制
B. 纤溶系统活性增强
C. 高凝状态
D. 缺氧
E. 酸中毒
17. [多选题]骨髓穿刺检查的临床用途为
A. 血液病的诊断或观察治疗效果
B. 查找某些寄生虫
C. 帮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
D. 采集骨髓液做细菌培养,提高阳性率
E. 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
18. [多选题]关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正确的是
A.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B. 消化系统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肝脾疾病等
C.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可以血清维生素Bl2水平测定相鉴别
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E. 溶血性贫血
19. [多选题]下列关于血液病骨髓分析方法正确的是( )。
A. 急性白血病:涂片+小粒石蜡包埋
B. MDS:涂片+低温塑料包埋
C. MPD:涂片+低温塑料包埋
D. 恶性淋巴瘤(累及骨髓):涂片+小粒石蜡包埋+低温塑料包埋
E. 浆细胞疾病:涂片+低温塑料包埋
20. [多选题]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与RET绝对值、RET%、RBC计数和Hb浓度不甚相关,故认为是独立变化的指标,高RMI可见于下列哪些疾病( )。
A. 溶血性贫血
B.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 巨幼细胞贫血
E.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