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 )。
A. 《难经》
B. 《中藏经》
C. 《神农本草经》
D. 《黄帝内经》
2. [单选题]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 )理论的具体应用。
A. 气能生津
B. 津能生气
C. 气能行津
D. 津能载气
3. [单选题]泄泻的病位主要在( )。
A. 脾
B. 胃
C. 肝
D. 肠
4. [单选题]金元四大家中的“补土派”医家是( )。
A. 李东垣
B. 张从正
C. 刘完素
D. 朱震亨
5. [单选题]( )不属于太阳病提纲。
A. 头痛
B. 恶寒
C. 项强
D. 身体痛
6. [单选题]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第一部专书是( )。
A. 《素问》
B. 《伤寒杂病论》
C. 《小儿药证直决》
D. 《黄帝内经》
7. [单选题]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喘咳的方剂是( )。
A. 定喘汤
B. 小青龙汤
C. 止嗽散
D. 苓桂术甘汤
8. [单选题]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
A. 心肾
B. 脾胃
C. 肝肺
D. 肺脾
9. [单选题]《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 )。
A. 脾之大络
B. 心之大络
C. 肺之大络
D. 胃之大络
10. [单选题]阴阳学说认为,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不外乎阴阳的( )。
A. 相互影响
B. 消长转化
C. 亢害承制
D. 偏盛偏衰
1.正确答案 :D
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2.正确答案 :C
解析: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3.正确答案 :A
解析: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外感湿邪,困阻脾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从而横逆犯胃;素体脾胃虚弱;年老、久病、房劳使肾阳虚衰,不温脾阳;以上都是在损伤脾胃的基础上致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泄泻。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4.正确答案 :A
解析:李东垣着重研究脾胃元气的理论,提倡“人以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主张治疗疾病以调补脾胃为主,善用益气升阳方药,后世称之为“补土派”(“脾胃学派”)。张从正为“攻邪派”,刘完素为“寒凉派”,朱震亨为“养阴派”。
5.正确答案 :D
解析:《伤寒论》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6.正确答案 :B
解析: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第一部专书是《伤寒杂病论》。
7.正确答案 :B
解析:小青龙汤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8.正确答案 :B
解析:脾主升清,脾以升为健;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故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9.正确答案 :D
解析:《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10.正确答案 :D
解析: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即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不外乎为阴阳的偏盛偏衰。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s.com/show/om3q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