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卫生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泌尿外科中级冲刺密卷多选题答案(T4),更多泌尿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下列因素中,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无关的是
A. 食物中黄曲霉素污染
B. 病毒性肝炎
C. 肝硬化
D. 食物中亚硝酸盐污染
E. 炎性肠道疾病
2. [单选题]不需要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进行鉴别的是
A. 急性胰腺炎
B. 高位急性阑尾炎
C. 消化性溃疡穿孔
D. 肝脓肿
E. 急性单纯性肠梗阻
3. [单选题]目前较明确的致癌因素中,不包括
A. 吸烟、饮酒及食用发酵霉变食物
B. 生活在湿度较大的地域
C. 某些职业及环境污染
D. 医源性致癌因素包括X射线、放射性核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砷剂等
E. 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激素水平异常是肿瘤诱发因素之一
4. [单选题]重度烧伤休克期出现烦躁不安,首要采取的措施是
A. 镇静
B. 止痛
C. 补充血容量
D. 抗感染
E.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5. [单选题]发生在输血2小时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变态反应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溶血反应
E. 细菌污染反应
6. [单选题]在结肠癌手术中,为防止癌细胞血行转移,需采取
A. 先结扎肿瘤区域相应的血管,再切除肿瘤
B. 先切除肿瘤,再结扎相应血管
C. 手术操作顺序与癌细胞血运转移无关
D. 从肿瘤的近端开始切除
E. 以上都不对
7. [单选题]90%大面积深度烧伤,长期使用亚胺培南后出现发热、腹泻、口腔黏膜及咽部可见白色斑膜形成。首先要考虑
A. 休克
B. 二重感染
C. 蜂窝织炎
D. 全身性感染
E. 烧伤创面脓毒血症
8. [单选题]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
A. 输血后见1~2小时内出现发热反应,寒战、高热,伴皮肤潮红,症状可自行缓解
B. 输入几毫升全血后即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
C. 输入十几毫升血后,出现休克、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
D. 输血后出现头部剧烈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大量血性泡沫痰
E. 大量快速输血后出现创面渗血不止或其他凝血异常表现
9. [单选题]男性,41岁,骑车与汽车相撞跌倒,右手撑地,随后腕部肿痛,活动障碍,检查后初步诊断为腕舟状骨骨折。医师主要依据体格检查中的哪一项初步确立诊断
A. 桡侧腕部肿胀
B. 腕关节桡侧偏受限
C. 腕屈伸受限
D. 纵向叩击第三掌骨头,腕部疼痛
E. 鼻烟窝部有明显压痛
10. [单选题]皮质醇症临床表现,哪一项不常出现( )
A. 向心性肥胖
B. 高血压
C. 病理性骨折
D. 糖尿病
E. 低钙抽搐
11. [单选题]下列不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X线表现的是
A. 心影右缘可见双房影
B. 心尖向左下扩大
C. 肺内可见粟粒形致密阴影
D. 双下肺可见Kerley B线
E. 肺动脉段隆出
12. [单选题]关于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硬化病及慢性钙神经蛋白抑制剂肾中毒的鉴别诊断,下列哪项正确
A. 前三者最显著的特点为动脉病理改变
B. 动脉正常提示为慢性钙神经蛋白抑制剂肾中毒
C. 中、重度的动脉纤维化为肾移植肾病
D. 动脉有高血压样变化为慢性肾移植肾病
E. 以上都正确
13. [单选题]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哪项检查不合适
A. B超
B. PTC
C. ERCP
D. 胆道造影
E. CT
14. [单选题]婴儿头面烧伤超过多少为重度烧伤
A. 5%
B. 3%
C. 10%
D. 20%
E. 80%
15. [单选题]肺部肿块出现"爆玉米花"样的钙化特征多见于
A. 肺炎
B. 肺脓肿
C. 肺结核
D. 肺癌
E. 肺错构瘤
16. [单选题]运动系统物理学检查的次序是
A. 触望动量,特殊试验
B. 动量触望,特殊试验
C. 望触动量,特殊试验
D. 量动望触,特殊试验
E. 特殊试验,望触动量
17. [单选题]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严重临床表现有
A. 上腹剧痛,高热持续1周以上
B. 常伴有休克
C. 腹胀显著,腹壁紧张与上腹肿块,可并发胰腺脓肿
D. 血尿淀粉酶不增高
E. 以上各点都是
18. [单选题]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病理解剖条件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胆囊多发小结石
B. 胆囊管内径较宽
C. 共同通道较长
D. 出口梗阻
E. 有副胰管存在
19. [单选题]清创的原则中,错误的是
A. 清除伤口内异物
B. 切除失活的组织,彻底止血
C. 根据情况缝合伤口
D. 必须放置引流
E. 不留下明显的无效腔
20. [单选题]休克时微循环代偿期(缺血期)的主要表现是
A. 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和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
B. 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血液主要通过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回流
C. 微血管扩张,微动静脉间分支开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淤滞,血流速度缓慢
D. 血流缓慢及促凝因素导致血管内凝血,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
E. 微静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使血浆大分子或红细胞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