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烧伤外科学医学高级职称(副高)在线题库模拟练习(U8),更多烧伤外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关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心动过速频率与窦性心律频率相近
B. 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
C. 易出现各种融合波
D. 易发生夺获心搏
E. 多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2. [多选题]进行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的意义在于
A. 补充形态学检查的不足
B. 指导治疗
C. 发现新病种
D. 发现新的治疗药物
E. 判断预后
3. [多选题]下列有关深Ⅱ°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 ( )
A. 常形成较大的水疱
B. 水疱基底常呈现红白相间
C. 感觉较为迟钝
D. 拔毛试验阳性
E. 正常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程度不等的色素沉着
4. [单选题]冻伤病人急救时不宜 ( )
A. 将伤肢或冻僵的身体浸入40~42℃温水中
B. 无温水时用火烘烤
C. 用人体体温温暖局部
D. 心跳呼吸停止者需行抢救
E. 轻轻按摩冻伤周围正常组织以复温
5. [多选题]可以治疗发热伴头痛、咽肿、目赤肿痛的配伍是( )
A. 关冲、曲池、少商、头临泣
B. 外关、中渚、液门、角孙
C. 丝竹空、阳池、关冲、支沟
D. 大椎、风池、廉泉、关冲
E. 中脘、外关、内关、足三里
6. [单选题]下列关于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特点,错误的是
A. 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
B. 在颈前中线的任何部位发生大小不一的囊性肿块,多呈圆形,质地较软,光滑,边界限清楚,B超检查有助诊断
C. 并发感染时囊肿可增大、疼痛,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D. 一般不随吞咽及伸舌而上下移动
E. 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
7. [单选题]电烧伤,深度烧伤伴有大量肌肉坏死,较合理的用药方案是( )。
A. 大剂量青霉素和甲硝唑联合应用
B. 泰能
C. 新青Ⅱ与哌拉西林联合
D. 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
E. 青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联合
8. [单选题]腹部伤的分类以医学诊断为基础,往往采取
A. 伤因、伤部、伤型、伤情相结合的方法
B. 伤因、伤类、伤部、伤情相结合的方法
C. 伤因、伤部、伤型、伤类相结合的方法
D. 伤因、伤类、伤型、伤部相结合的方法
E. 伤因、伤型、伤类、伤情相结合的方法
9. [单选题]在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全身性残余创面适用
A. 浸浴疗法
B. 暴露疗法
C. 包扎疗法
D. 开放疗法
E. 湿敷疗法
10. [单选题]85%深度烧伤伤员的创面焦痂处理方法,选择
A. 保痂下,有计划的分期切痂植皮
B. 中草药保痂蚕食脱痂植皮
C. 一次切痂植皮
D. 自然脱痂植皮
E. 保痂
11. [多选题]艾灸的适应证包括( )
A. 阳虚
B. 气虚
C. 痹病
D. 痰饮
E. 久泻
12. [多选题]属于"补其不足"治疗方法的是( )
A. 和胃
B. 补气
C. 养血
D. 活血化瘀
E. 补阳
13. [单选题]目前最理想的永久性创面覆盖物是 ( )
A. 自体皮肤
B. 猪皮
C. 表皮细胞膜片
D. 鸡皮
E. 同种异体皮
14. [单选题]关于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不正确的是
A. 全腹胀呈膨隆状,可引起呼吸困难
B. 腹痛为持续性胀痛,而无阵发性绞痛
C. 肠鸣音高亢,伴有高调的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D. 腹式呼吸消失,叩诊呈鼓音,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E. X线腹平片检查可见结肠和小肠均充气扩张
15. [单选题]男,10岁,双上肢及右下肢Ⅲ度烧伤30%,伤后7天,体温不升,呼吸40次/分,淡漠不语,创面颜色转暗,创缘下陷,痂下少许积液。首选创面处理方法是
A. 半暴露疗法
B. 包扎疗法
C. 暴露疗法
D. 湿敷疗法
E. 手术疗法
16. [单选题]目前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
A. 休克
B. 脏器功能衰竭
C. 脓毒症
D. 溃疡大出血
E. 肺部感染
17. [单选题]大面积烧伤常见的早期休克是因为
A. 烧伤毒素所致
B. 细菌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
C. 强烈疼痛刺激所致
D. 大量液体渗出引起低血容量所致
E. 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
18. [单选题]一烧伤95%TBSA患者烧伤后已出现休克,问:下列处理哪项失当 ( )
A. 镇静止痛
B. 立即转入烧伤中心
C. 立即静脉补液
D. 外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防止再损伤
E. 可口服一些生理盐水
19. [单选题]关于烧伤创面的处理,以下哪项不妥 ( )
A. Ⅰ°烧伤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B. 小面积浅Ⅱ°烧伤用包扎疗法时应经常换药
C. 深度烧伤在清创后可外涂抗生素
D. 近年对深度烧伤多采用早期切痂或削痂,并立即植皮
E. 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可用于自体皮源严重不足者
20. [单选题]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
A. 为阳邪,其性炎热
B. 为阳邪,其性开泄
C. 为阳邪,伤津耗气
D. 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 为阳邪,其性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