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临床免疫学副高卫2024历年真题(M6),更多临床免疫(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细菌涂片经革兰染色后,革兰阳性菌为
A. 菌体染成紫色
B. 菌体染成黄色
C. 菌体染成蓝色
D. 菌体染成红色
E. 菌体染成白色
2. [单选题]Ⅱ型超敏反应靶细胞表面抗原不包括以下哪项
A. 同种异型抗原
B. 共同抗原
C. 变性自身抗原
D. 外来抗原
E. 可溶性抗原
3. [单选题]有关志贺菌致病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在肠黏膜的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
B. 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C. 内毒素在志贺菌的致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D. 志贺菌的感染可导致里急后重
E. 易引起脓血便
4. [单选题]下列关于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说法均正确,除了
A. 实验室质量控制仅涉及检测方法及检测过程,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结果解释无关
B. 室内质控是为了监测控制实验室内部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因此,室内质控做的好,不一定说明结果准确
C. 室间质量评价是为了客观的比较某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是为了监测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性
D. 室间质量评价是实验室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实现自我教育功能的一种外部手段
E. 临床免疫检验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应该是实验室的一个核心活动
5. [单选题]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预合成介质的是( )。
A. 组胺
B. 蛋白水解酶
C. NCF
D. ECF-A
E. PAF
6. [单选题]以下关于假基因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 ( )
A. 含有终止子
B. 会由于缺失或其他机理最终从基因组中消失
C. 不被翻译
D. 可能因上述任一种原因而失活
E. 不被转录
7. [单选题]标记物可循环利用的实验是
A. 酶联免疫分析
B. 荧光免疫分析
C. 放射免疫分析
D.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E.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8. [单选题]Ts细胞的特性不包括
A.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
B. 作用方式为非特异性
C. 受MHC分子的限制
D. 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
E. 抑制机体对非己抗原的免疫应答
9. [单选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问世的等电聚焦电泳,是一种
A. 分离组份与电解质一起向前移动的同时进行分离的电泳技术
B. 能够连续地在一块胶上分离数千种蛋白质的电泳技术
C. 利用凝胶物质作支持物进行的电泳技术
D. 利用有pH值梯度的介质,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
E. 用滤纸作为支持载体的电泳技术
10. [单选题]男性,37岁。呼吸困难,查体见脉搏在吸气时消失,这种脉搏是
A. 交替脉
B. 无脉
C. 迟脉
D. 奇脉
E. 水冲脉
11. [单选题]内生肌酐清除率正常值为
A. 60~90ml/min
B. 50~70ml/min
C. 120~150ml/min
D. 150~170ml/min
E. 80~120ml/min
12. [单选题]沉淀免疫复合物所用PEC6000浓度为
A. 3%~4%
B. 6%~7%
C. 8%~12%
D. 12%~15%
E. 25%
13. [多选题]沸点分布范围宽的多组分有机化合物样品的分离应选取的条件有
A. 填充柱
B. 毛细管柱
C. 恒温分析
D. 程序升温
E. FID检测器
14. [单选题]患者,女,53岁。多饮、多食、多尿伴消瘦半年。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增高,尿糖阳性。初诊:代谢性疾病。拟进行甲状腺素、血清C肽及胰岛素测定,选择以下最佳的测定方法
A. 免疫放射分析
B. 放射免疫分析
C. 荧光免疫技术
D. 免疫电泳技术
E. 酶免疫技术
15. [单选题]巨噬细胞溶酶体酶的测定采用的方法不包括
A. 硝酸铅法
B. 偶氮法
C. 溶菌酶测定
D. NBT还原法
E. α-萘醋酸法
16. [单选题]外周成熟的静止B细胞属于哪个亚群
A. CD4阳性细胞
B. CD4阴性细胞
C. B1细胞
D. CD8阳性细胞
E. B2细胞
17. [单选题]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特异:DNA手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反应体系内存在( )
A. DNA聚合酶
B. 特异RNA模板
C. 特异DNA引物
D. 特异RNA引物
E. 特异cDNA
18. [单选题]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是( )。
A. MHC缺陷
B. Btk基因缺陷
C. ZAP-70缺陷
D. ADA缺陷
E. PNP缺陷
19. [单选题]关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不需要补体参与
B.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和细胞变性桂坏死的炎症
C. 导致组织损伤
D. 接触变应原6小时内发病
E. 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基础
20. [多选题]IL-6R可以归类于( )。
A. 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B.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