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副高医学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临床基础检验(副高)考前点睛模拟题(W8),更多临床基础检验(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关于草酸钠抗凝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
B. 通常与血液按1:4比例使用
C. 对自动凝血仪的使用有影响
D. 对凝血因子V保护功能差
E. 目前凝血象检查不宜选用
2. [单选题]核质比的正确定义是 ( )
A. 胞核的半径与细胞的半径之比
B. 胞核的直径与细胞的直径之比
C. 胞核的半径与细胞质幅缘之比
D. 胞核的直径与细胞质幅缘之比
E. 胞核的直径与细胞的半径之比
3. [单选题]柏油色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量
A. 大于10ml
B. 大于20ml
C. 大于40ml
D. 大于60ml
E. 大于100ml
4. [单选题]标记免疫技术的根本特点是
A. 用放射性核素对免疫反应进行标记
B. 标记技术与免疫技术的结合
C. 高灵敏性与高特异性的有机结合
D. 免疫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
E. 核素只能标记抗体
5. [多选题]胰岛素治疗后夜间出现空腹高血糖的原因( )
A. 夜间胰岛素效应
B. 胰岛素总体给药量不够
C. 病人产生了胰岛素抗体
D. 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高峰在凌晨出现(黎明现象)
E. 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效应
6. [多选题]有关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正确的说法是 ( )
A. 它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速度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B. 它反映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的相对速度
C. 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较正确
D. 溶血性贫血时RPI明显降低
E. RPI计算时需要患者的HCT值
7. [单选题]健康人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主要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淋巴细胞
8. [单选题]高比密尿可见于以下疾病或情况,不包括
A. 急性肾小球肾炎
B.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
C. 心功能不全
D. 周围循环衰竭
E. 喝大量饮料
9. [单选题]正常成年人脑脊液的分布,正确的是
A. 全部存在于脑室
B. 全部存在于蛛网膜下腔
C. 3/4存在于蛛网膜下腔,1/4存在于脑室
D. 1/4存在于蛛网膜下腔,3/4存在于脑室
E. 1/2存在于蛛网膜下腔,1/2存在于脑室
10. [单选题]红细胞对血沉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 贫血对血沉无影响
B. 镰形红细胞使血沉加快
C. 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
D. 球形红细胞使血沉加快
E. 红细胞增多症可见血沉加快
11. [单选题]以下比值可以用来反映骨髓增生程度的是
A. 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
B. 幼稚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C. 幼稚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D. 粒细胞/幼稚红细胞
E. 有核细胞/幼稚红细胞
12. [单选题]B细胞经抗Ig荧光抗体染色后,其表面呈现的荧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
A. 环状、帽状、斑点状、消失
B. 环状、斑点状、帽状、消失
C. 斑点状、环状、帽状、消失
D. 帽状、斑点状、环状、消失
E. 帽状、环状、斑点状、消失
13. [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血涂片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A. 溶血性贫血
B. 骨纤维化
C. 红白血病
D. 急性白血病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4. [单选题]评价候选方法性能目标时,应规定在特定浓度或分析物活性上的
A. 系统误差
B. 随机误差
C. 固定误差
D. 比例误差
E. 允许总误差
15. [单选题]标记免疫技术实际应用时测定的是
A. 待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的结合物
B. 待测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C. 标记物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
D. 直接测定样品中抗原的含量
E. 直接测定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16. [单选题]用于制备免疫原的组织和细胞要求
A. 经80℃处理10分钟杀菌
B. 新鲜或-40℃保存
C. 甲醛处理5分钟
D. 蒸馏水浸泡数次
E. 洗洁精清洗干净
17. [单选题]关于体位性蛋白尿,正确的是
A. 标本测定结果:卧位时阴性,活动后阳性
B. 是一过性蛋白尿
C. 是溢出性蛋白尿
D. 多发生于成年人
E. 为肾小球疾病所致
18. [单选题]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 单细胞,结构简单
B. 二分裂方式繁殖
C. 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D. 有细胞壁
E. 对抗生素敏感
19. [单选题]白喉计划免疫采用
A. 丙种球蛋白
B. 抗毒素
C. 类毒素
D. 死疫苗
E. 活疫苗
20. [多选题]关于真空采血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真空采血管应保存在避光、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下
B. 真空采血管不宜反复离心
C. 真空采血管的盖塞不影响血液成分
D. 使用前勿松动试管盖塞
E. 多管采血时应遵循一定的抽血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