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烧伤外科医学副高2024考试试题强化练习(L6),更多烧伤外科(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中度以上烧伤补液时胶体首选 ( )
A. 红细胞
B. 血浆
C. 全血
D. 右旋糖酐
E. 7%代血浆
2. [单选题]患者烧伤早期出现血红蛋白尿时,在快速补液、应用利尿药的同时,还应输入( )。
A. 抗菌药物
B. 高渗盐水
C. 低分子右旋糖酐
D. 清蛋白
E. 5%碳酸氢钠
3. [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是
A. 有助于判断单支还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B. 有助于判断心功能的状态
C. 有助于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D. 有助于判断心内膜下梗死还是透壁梗死
E. 以上都对
4.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十宣穴主治病症的是( )
A. 昏迷
B. 高热
C. 咽喉肿痛
D. 癫狂
E. 肺气不宣
5. [单选题]男,25岁。因"感冒"服阿司匹林,每次0.5g,每日3次,两日后呕吐暗红色血液约50ml,粪便隐血(++++),为明确诊断应首选的检查是
A. 立即胃肠钡餐检查
B. 粪隐血转阴后胃镜检查
C. 3日后胃肠钡餐检查
D. 72小时内胃镜检查
E. 胃肠核素扫描检查
6. [单选题]有关烧伤创面的处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不能明确鉴别Ⅲ度和深Ⅱ度的创面,手术时宜用削痂
B. 大面积烧伤均应立即清创
C. 创面用1:1000的新洁尔灭液轻拭
D. 头、颈和会阴部烧伤创面宜用暴露疗法
E. 较大完整的水疱应引流
7. [多选题]阴虚便秘与血虚便秘均可见( )
A. 大便干结
B. 头晕眼花
C. 形体消瘦
D. 眩晕耳鸣
E. 脉细
8. [单选题]首次病程记录的书写要求和内容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
B. 包括病例特点、拟诊讨论和诊疗计划
C. 不需提出诊断依据
D. 不需记录阴性症状和体征
E. 由实习医生书写并签名即可
9. [单选题]最能反映休克时组织细胞是否缺氧、缺氧程度及休克是否好转或恶化的主要实验室指标是
A. 动脉血氧分压
B. 动脉血乳酸盐浓度
C. 动脉血CO分压
D. 动脉血pH
E. 血清钾离子浓度
10. [单选题]胆总管探查和"T"形管引流术,适用于
A.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B.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C. 胆总管结石、感染伴休克
D. 肝左外叶胆管结石
E. 胆总管扩张不明显,但合并有慢性胰腺炎
11. [单选题]瘾疹在脾胃湿热型中的主要证候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 脘腹疼痛
B. 神疲纳呆
C. 大便泄泻
D. 舌淡,苔薄,脉濡细
E. 大便秘结
12. [单选题]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时的液体复苏,哪项是正确的
A. 必须用胶体补液复苏
B. 必须用晶体补液复苏
C. 休克期应减少输液量,防止肺水肿
D. 适当增加补液量,根据病情调整
E. 常较同等烧伤面积而没有吸入性损伤者补液量有所减少
13. [多选题]有关补体的描述正确的有
A. 可以单独执行灭活病原体的功能
B. 是糖蛋白
C. 是抗体发挥溶解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D. 不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细胞的免疫损伤反应
E. 具有酶原活性
14. [单选题]濡脉的脉象表现为( )
A. 脉来无力
B. 脉来虚浮
C. 脉来细软
D. 脉来沉细
E. 脉来浮而细软
15. [单选题]电烧伤全身损害特点除外
A. 昏迷
B. 呼吸暂停
C. 心搏骤停
D. 脉搏消失
E. 口渴
16. [单选题]包扎疗法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 )
A. 可吸收创面的渗液和脓液
B. 降低烧伤后超高代谢
C. 病人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亦较暴露疗法显著为高
D. 有保暖,固定和制动肢体的作用
E. 便于转运和护理
17. [单选题]所谓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称急性重症胆管炎是指
A.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畏寒、高热、Royeolos五联症
B.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腹痛、Charcot三联症
C.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感染性休克、体液代谢失调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D.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肝肾功能衰竭或DIC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E.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衰竭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18. [单选题]成人烧伤后第2个24小时补液量是第1个24小时的( )。
A. 补液总量的1/2
B. 晶体、胶体量的1/2
C. 晶体、胶体量的1/2加2000ml
D. 补液总量1/2加2000ml
E. 以上都不对
19. [多选题]烧伤患者目前常用的营养检测方法有
A. 体重
B. 减差法脂肪测定
C. 磁共振波谱测定法
D. 氮平衡
E. 免疫球蛋白
20. [单选题]侵犯人体可引起关节疼痛重着症状的邪气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